廣聯達高級副總裁劉謙:基于可視化大數據的數字化交易大有可為
隨著數字技術在各領域的全面滲透,城市正潛移默化地向人們期待中的智能生命體轉化。僅從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的互聯網化、大數據化乃至智慧化來看,你不得不承認,數字經濟洪流所到之處,一切都將煥然一新,而智慧城市也將離我們越來越近。
第二屆中國“互聯網+”招標采購發展論壇提出,我國電子招標采購已邁入互聯共享、機制創新、深度應用的新階段。推動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將進一步實現開放數據、公平交易、共享經濟。全球領先的數字建筑平臺服務商,廣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劉謙也表示,我們已迎來新采購、新交易時代,用數字化的方式讓采購交易轉型升級非常關鍵。
大數據是什么?劉謙認為,其不只指數據量大、維度多,更重要的是,數據能不能有效的可視化表達,能不能實時連接在一起,是不是真實且可靠的。公共資源交易領域,基于大數據、BIM等技術可以形成三維可視化的模型。在交易供需方面,如同滴滴打車一樣精準找到需求方和供給方并形成高效匹配,其本質即讓每一宗交易遇到對的人;在過程流程方面,監控不合規異常行為,通過數據分析、公示等方式,讓圍標串標等行為無所遁形。此外,大數據匹配還可以將企業的成本極大化的瘦身,例如某省被認為有8萬家企業,互聯互通后會發現實際只有2萬家。
劉謙提出,未來交易應該是包含設計、建造、運維過程的全數字化樣品,其將作為關鍵的交易環節,始終貫穿標前、標中、標后的交易全過程。BIM技術、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將支撐新采購、新交易,數字化交易未來已來。
BIM、大數據技術讓招投標沐浴在陽光下
招投標的透明化和規范化一直是監管部門、交易部門、招標人乃至投標人共同的需求。隨著數字技術以及工程建設領域核心技術BIM在招投標方面的創新應用,我國招投標改革繼紙質標書時代、雙軌制招投標、電子化招投標之后,邁入了BIM可視化評審的新時代。
據悉,2014年7月,深圳成為全國首批電子招標投標創新試點城市。此后,深圳市建設工程交易服務中心和國內領先的數字建筑平臺服務商廣聯達一起,開始全面構建電子招投標系統,并開拓思路,探索電子招投標的創新發展方向,主要包括大數據技術、BIM技術在建設工程招投標領域的應用研究。
應用大數據技術,助力智慧交易。深圳市建設工程交易服務中心完成數據資產盤點和數據清洗后,得到23614個招標項目、37838條企業數據、54948條自然人數據、670000多條交易過程數據、9000多萬條清單數據?;谶@些大數據基礎,實現深圳工程建設分布可視化分析、深圳招投標改革政策執行效果分析、招投標價格數據分析等,并得到了六大成果。其一,科學計算清單價格合理區間參考,解決了長期以來無法科學確定工程造價合理成本的問題,幫助招標人成本預算與控制,幫助投標人合理報價,幫助專家智能化評標,并為政府審計、監督提供有效、準確、科學的數據參考。其二,實現工程建設分布可視化分析,幫助各方主體直觀了解深圳范圍內的建設項目分布,研判城市規劃落地情況、各區域工程建設發展態勢。其三,創新性采用時序模擬方法分析深圳招投標改革政策執行效果,直觀顯示市場各維度數據變化,為政策制定的后效評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其四,采用線性回歸算法進行中標結果主因子分析,直觀反映影響中標結果的主要因素及其變化情況。其五,實現全國施工企業在深圳中標情況的可視化分析,直觀描述深圳建筑市場的開放度和競爭度。其六,采用神經網絡算法實現招標傾向性分析,為主管部門和市場主體選擇入圍和定標方法提供了量化的直觀數據參考。
深化BIM應用,創新交易手段。深圳市建設工程交易服務中心基于BIM技術,實現了模型檢查、進度模擬、資金資源檢查、場地布置檢查、方案交底審查、清單查看、直接費詳查七大功能,讓評審過程更加科學、規范、透明。例如將傳統的圖表文字轉變為可立體觀察的三維信息模型,可以提升評標過程的針對性和深入程度;多維度顯示投標人的資金和資源使用計劃,可以便于評標專家對資金資源計劃進行全面、深度評估;改變傳統冗長的文字說明方式,直觀體驗幫助評標專家理解重難點方案,同時降低了動畫方案交底門檻;以立體信息模型與數據相結合的方式,從構件級呈現商務標數據,便于直觀深入的發現存在的問題。
數據顯示,自2014年試點以來,深圳住建局工程建設交易中心共實現招標項目8000多項,交易金額3000多億元,投標人次40多萬,短信約51萬條,網站日點擊率約4萬次。其全面規范的電子招投標系統,實現了電子交易全覆蓋、交易過程全公開、信息共享全方位、電子監管高效能,報建、招標、投標、開標、評標、定標、中標,全流程規范化、標準化、程序化,實時在線監督,留痕,可追溯。
構建平臺、創新模式,公共資源交易全面數字化可期
當前,全國各地在積極將數字技術融入公共資源交易過程,構建平臺,創新模式,呈現了多點開花、齊頭并進的局面。
貴州省實現全面構建“互聯網+公共資源交易”五全服務新格局。自2016年3月貴州成為全國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整合試點,其依托廣聯達傾力打造的大數據服務平臺,作為“云上貴州”的重要組成部分,憑借全覆蓋、全聯通、全方位、全天候等五全服務模式,順利通過了試點驗收工作,成為踐行全國公共資源平臺整合精神的先行示范省。其核心經驗主要包括3方面:匯聚平臺,消除體制羈絆,構建管理新生態;聯通資源,打破時空限制,助推交易“加速度”;用活數據,融通信息孤島,打造理政“黔之鏡”。
江門市搭建“一門式+大數據”公共資源交易系統成果豐碩。江門2013年正式設立公共資源交易中心,2014年著手開始信息化系統建設,與廣聯達共同探索公共資源電子交易“一門式+大數據”模式,并最終實現了“全市一張網”體系,即“一個數據中心、兩級管理平臺、三個平臺運行、4+N業務整合”。針對公共資源交易大數據的未來發展,相關負責人表示,大數據屬于新生事物,正處于高速發展的路上,未來對電子招投標交易過程產生的大數據的有效利用有利于構建更加完善的信用評價體系;從分析建筑材料的市場情況入手,可以提供數據分析配合政府進行供給側改革。江門作為我國第一個獲批成立網絡信息統籌局的地級市,其與廣聯達的合作探索意義重大。
北京市工程建設交易中心搭建了基于交易中心的公共服務平臺、基于市場主體和專家評委的電子交易平臺、基于領導監管部門的行政監督平臺,實現了數據集中化管理,權限統一分配,交易、服務與監管協同辦公,各業務交易系統融合統一,先市后區逐步推廣。最終推動構建全市統一規范的“互聯網+政務服務”技術體系,提升政務服務供給能力和水平,形成覆蓋北京市/區兩級房建、市政、園林等多個專業的一體化平臺,進一步規范行政權力運行、優化政務服務供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解決影響企業和群眾辦事創業的難點堵點。
縱觀我國建設工程交易手段發展歷程,2003年以前還處在傳統的紙質標書時代,窗口提交,操作復雜,效率低成本高。2003年后在網絡化、電子化時代持續了12年,即于2016年進入了智能化、可視化時代,應用BIM、大數據等技術,將電子標書立體、動態化,直觀具體,智能分析,深度評審,高效率高質量。尤其是BIM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更是極大的促進了公共資源交易尤其是招投標管理的精細化程度和管理水平,對交易服務部門、交易監管部門、招標人、投標人、評標專家等都巨大價值。
據悉,2017年的第四屆全國公共資源交易年會上,廣聯達與深圳市建設工程交易服務中心合作的“建設工程招投標大數據和BIM技術應用”獲得了“2017全國公共資源交易十佳科技成果”。其中“基于BIM的電子招標投標系統建設與應用”項目,已正式通過了國家住建部驗收,成為全國首個應用BIM技術的電子招標投標系統;“基于大數據技術的建設工程招標投標數據研究與應用”成為全國首個通過住建部驗收的建設工程招投標大數據應用科技項目,并首創工程造價合理性分析等關鍵技術應用。
廣聯達作為深度參與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構建、模式創新的科技公司,始終立足與工程建設信息化領域,聚焦“數字建筑”新理念,致力于通過BIM、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結合先進精益建造理論,開發行業專業應用和解決方案,逐次開展產業大數據和新金融服務,打造“數字建筑”平臺,讓公共資源交易向全面數字化邁進,讓每一個工程項目成功。